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農業自古以來就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了實現我國經濟騰飛及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國一直在探索農業發展道路,并在農業科技、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現代中國農業在社會、經濟和生態等方面存在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的發展。我國農業發展必須確定明確的目標,選擇適合我國實情的農業發展模式,最終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
-THE FIRST-
現代農業內涵定義
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的和歷史的概念,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而是一個具體的事物,它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從發達國家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包括兩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二是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區域化和企業化。
(1)現代農業的本質內涵可概括為:現代農業是用現代工業裝備的,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的,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來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農業,是國民經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
(2)現代農業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是最新發展階段的農業。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其基本特征是: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現代農業機器體系廣泛應用,因而機器作業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業。
-THE SECOND-
主要國家現代農業發展狀況
1.美國
美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糧食年產量超過1噸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農業是美國在國際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美國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家庭農場,目前美國擁有204萬個農場,每年創造的農業產值3000多億美元,其中10%由400個大農場貢獻,40%由中等規模的3.5萬個農場貢獻,其余由200萬個農場貢獻。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農業發展面臨較多障礙與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農業發展迅速,現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項農業指標領先于其他發達國家。日本的水稻、豆類、飼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農產品的品質很高;日本的食品與水產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據日本總制造業的10%,成為出口創匯的主要部門。
3.荷蘭
荷蘭人均農業用地僅2畝,地少人多。但荷蘭農業堅持集約化、外向型發展道路,農產品出口率達70%,居世界首位;出口額占全球市場的9%,居世界前列;ɑ艹隹谡际澜缡袌龅6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花卉王國”;蔬菜、乳制品和豬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條件惡劣,農業從業人員僅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4%,但依賴滴灌技術等高科技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跡。農產品不僅能自給,水果、蔬菜和花卉還出口到歐美市場,被稱為“歐洲的菜籃子”。
5.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農業發展水平和生產效率非常高,屬于世界先進水平,其人均農業生產總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亞農業屬于外向型經濟,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澳大利亞農產品出口收入平均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為60%以上。
-THE THIRD-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自1978年中國率先在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后,中國的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社會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要農產品的供給已基本擺脫了短缺狀況。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3.05億噸增加到了目前的5億噸以上,已經實現了總量大體平衡,豐年略有節余。
(2)農村廢除了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實行了以農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經營體制和村民自治的社會體制。
(3)基本上廢除了由政府統一定價、實行國家計劃收購、配給性銷售的農產品流通體制。除糧食外,其余的農產品目前都已實行由市場定價、自主流通的體制。
(4)農村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迅速,農村已有1.2億勞動者在鄉鎮企業中就業,鄉鎮企業的生產總值已占農村社會生產總值的65%以上。
(5)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絕大多數農民擺脫貧困。5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和物質投入的增加,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結束了主要農產品長期短缺的歷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農民生活從溫飽邁向了小康,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農業的國際地位。
-THE FOURTH-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問題
“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的內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農產品發展相對滯后,大豆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玉米增產超過了需求增長,部分農產品庫存過多,確保供給總量與結構平衡的難度加大。
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日益凸顯。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農業農村擴散,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過量使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加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增多,推動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十分迫切。
- 上一篇:“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戰略路徑與對策建議 [2020/10/18]
- 下一篇:從自媒體三農熱潮探索傳統農業的營銷新思維 [2019/7/8]